解读•工程总承包
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行工程总承包,至今已经三十多年。工程总承包有很多形式,包括EPC、交钥匙、DB、EP、PC等等,目前普遍指的是EPC工程总承包,而主流的工程总承包有两种合同方式:总价合同、成本加酬金合同。
在固定总价合同之下,工程承包什么?从内容来看,主要是包设计、包采购、包施工;从工程目标来看,主要是包总价、包工期、包质量、包安全!不管是内容承包还是目标承包,风险与利润均并存!
首先看内容的“包”。
目前有四种类型的企业在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:设计院、施工单位、设备厂商、专利商,占主流地位的是设计院及施工单位。但不管是设计院还是施工单位,在这三个“包”中均有明显缺失的环节——对设计院来说,缺少PC环节的运作经验与管控能力,对施工单位来说,缺少E的环节。有缺失的环节,就意味着风险!
再看目标的“包”。
先说造价:对设计院来说,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上游,对于项目造价的控制本应该具有天然的优势,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,很多设计院对于成本的管理还是停留在套定额的阶段,再加上对内缺乏有效的设计优化激励机制,对外对分包单位缺乏有效的反索赔手段,往往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先天性、结构性的亏损,套用比较流行的说法已经实质上形成了“降维打击”——施工单位在成本管理上对总包单位的手段之丰富、套路之成熟不是我们设计院的知识分子能够掌握的。
再说工期、质量和安全:对很多设计院来说更是说起来都是泪了,我们缺乏现场管理的经验,工期、质量、安全往往只能靠分包单位,尤其安全,大部分设计院人员一般只是简单培训过、泛泛的了解过、纸上谈兵过,很多现场管理人员甚至连专项安全施工方案都没看过,这怎么管理呢?
由此,工程总承包对于有能力的企业包的是利润、是机遇,对于能力欠缺的企业包的是亏损、是“地雷”!也就是说,工程总承包承包的是风险,获得的是与风险对等的收益。